文/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陈晓楠图/主办方提供9月8日,卢欣长篇小说新作《时间修复师》作品研讨会在广州花城文学院举行。来自各大高校、文艺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围绕《时间修复师》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感受分享观点。研讨会由花城出版社、花城文学院主办。《时间修复师》是一个有关古董钟修复的故事,通过对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修表师傅们的精细刻画,展现了古钟修复技艺之精妙,再现了广式自鸣钟的辉煌历史。一座古董钟的前世今生,交织了周家三代人的爱恨情仇。作者双线并行,呈现平行时空的既视感,用绵细的语言诉出普通人物内心的波澜以及对人生的独特理解,描摹了一幅磅礴的时代画卷。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在研讨会上表示,卢欣将手艺和人的命运、人的悲欢离合结合起来,在几十年的历史和文化转移中,表现手艺传承的重要性。在他看来,《时间修复师》在叙事手法上也是值得称道的,“经常用闲笔来处理故事,显得不那么紧张”。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章以武认为,这本书写了广州日新月异的生活和民俗风情,把深度和厚度表现出来,“这是一本拿得出手、广味十足的,表现非遗的小说”。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肯定了卢欣的实证精神,他认为,从小说中可以看得出作者做了很多细微的功夫,例如跟手艺人接触,积累第一手的资料。“没有这种笨功夫,写作就很难落实。”在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看来,《时间修复师》把传统和当下巧妙结合起来,“这本书精心经营了三代人的故事,有意构造一种时空的交叉感。在叙事上,呈现一种平静、大气的风格,用很沉静大气的闲笔写出人间的烟火气。”广东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、广东文学院原院长伊始认为,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家族史,“本来这种很有戏剧性的家族史,是比较适合浓墨重彩的,但卢欣一反常态,用云淡风轻的口吻叙述。用逆时针、非线性的叙事,一环扣一环。”“平淡的文字里应该有思想,有哲理,有人的心情变化。”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小东说。他认为,读这本书有大浪淘沙的感觉,卢欣的写作让他感受到一种气息,“在读‘冬至’篇章时,我想起鲁迅的《伤逝》,想起《伊斯坦布尔:一座城市的记忆》”。对于作品的改进提升,多位学者建议《时间修复师》不能止于精简的叙事,要把故事写得更丰满。研讨会最后,卢欣对专家学者的评价和建议表示感谢,并分享自身的创作体会。“这些非遗技艺历尽沧桑,穿越时代的风雨流传下来,最重要的是其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、历史记忆、岭南文化特色能够不断被发掘传扬。”来源
羊城晚报·羊城派责编
孙旭歌校对
刘博宇